秦 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(公元前214年) 秦派兵平南越后,置傅羅縣隸屬南???。縣治在今惠東縣梁化鎮(zhèn)梁化屯。 三 國 吳甘露元年(265年) 傅羅縣改稱博羅縣,縣治仍在梁化屯。 南 朝 梁天監(jiān)二年(503年) 南??の鲋昧夯ぃぶ卧诮窕輺|縣梁化屯。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崗(今博羅縣城羅陽鎮(zhèn))。 禎明三年(589年) 建立歸善縣,今惠東縣、惠陽市屬歸善縣地。 隋 朝 開皇十一年(591年) 廢梁化郡,設循州總管府,府治在今惠城區(qū)。后大業(yè)初,廢循州總管府,設置龍川總管府,惠東屬龍川總管府。 唐 朝 武德五年(622年) 復置循州總管府,轄潮州、循州。 貞觀二年(628年) 撤銷總管府,仍設置循州,縣地隸屬不變。 周天授元年(690年) 改循州為雷鄉(xiāng)郡。 天寶元年(742年) 改雷鄉(xiāng)為海豐郡。 乾元二年(759年) 將海豐郡恢復為循州。 元和四年(809年) 循州(今惠州市轄區(qū))大旱。 南漢乾亨元年(917年) 將循州遷徙雷鄉(xiāng)。分出循州的歸善、羅陽、海豐、河源為禎州。 宋 朝 天禧五年(1021年) 改禎州為惠州。 寧九年(1076年) 設淡水鹽場,管理鹽務事宜。場址設在今平海鎮(zhèn)內(nèi)(一說在今惠陽市淡水,后移于平海)。 紹圣元年(1094年)七月 歸善縣颶風連刮三日。 宣和二年(1120年) 賜惠州郡為博羅郡。 紹興三年(1133年) 博羅郡復名惠州。 淳熙十一年(1184年)四月 循州連續(xù)不雨至八月。 祥興元年(1278年)六月 抗元英雄文天祥從海豐麗江浦(今海豐縣馬宮鎮(zhèn)境內(nèi))移軍船澳( 今屬惠東縣稔山鎮(zhèn)管轄),招兵屯糧,擴大實力,發(fā)展到7000多人;十一月,從船澳移駐潮陽。 是年 潮州、陸豐一帶漁民開始遷入港口居住,建新寮村。 是年 宋末皇帝“昺”被元兵追殺,曾避進稔山亞婆角長沙灣東側(cè)一個洞里(當?shù)厝朔Q“鍋劇”)住了20多天,后到巽寮再乘船到香港、九龍,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,幼帝沉于伶仃洋。 元 朝 至大三年(1310年)七月 循州、惠州發(fā)生大水災,漂沒廬舍二百九十區(qū)。 明 朝 洪武元年(1368年) 改惠州為府,設平山驛站。 洪武九年(1376年) 歸善縣在平山和吉隆兩地建立平山驛和平政驛。 洪武十八年(1385年) 楊勛等人奉旨來歸善縣平海筑城,防懲海盜,歷時九年。至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建成平海城池。 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 設平海(今惠東縣平海鎮(zhèn)城區(qū))守御千戶所,駐守兵丁442名,隸屬惠州衛(wèi)(一說屬碣石衛(wèi))。 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 歸善縣開始造冊定籍,實行官田、民田定賦稅制度,以田賦、丁口銀和鹽鈔并征。時年,全縣有常住人口6458戶、31900人,征收夏麥28674石,秋糧米20887石,人平年負擔稅糧(米)1.55石。 建文一年(1399年) 平海古城始建龍船庵(又名獅巖寺),建文四年建成。 成化一年至二十三年(1465~1487年) 平海東岳廟(位于今惠東縣平海鎮(zhèn)城東側(cè)平海戲院后山)始建于成化年間。近年重修一新。 弘治一年至十八年(1488~1505年) 建平海城榜山寺。曾多次重修。 正德三年(1508年)十月 惠州潮溢,并地震。翌年七月又震。 正德十四年(1519年) 惠州地域發(fā)生地震。 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十二月 惠州、歸善隕霜,雨雪。 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 王道招、馮志虎聚3000人占據(jù)平政,通判洪章帶兵征剿反被擒獲,后贖回。 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 歸善縣在今惠東境內(nèi)山區(qū)普遍生產(chǎn)鐵礦,地方開爐眾多,從原來二座增至二十三座。為籌集軍餉,布政司決定,每爐增銀5兩,并原餉共15兩。 隆慶二年(1568年)二月 歸善下大雨雹,午晦如夜,雹大如拳。 隆慶三年(1569年)春末夏初 參將王詔率兵船175艘駐今稔平半島西部巽寮一帶海港,征剿倭寇和海盜,擒斬1375人,內(nèi)有倭酋1人。從倭100余人。 萬歷七年(1579年) 知縣林民止創(chuàng)建歸善縣淡水鹽場大使署,署址設在平海城,管轄縣內(nèi)鹽鈔(稅收)。 萬歷十年(1582年)五月 歸善大水災,沒城雉者五日五夜,惠人謂之壬午水。 萬歷二十三年(1595年) 惠州大旱,春正月初不雨,二十日雨,后復旱。秋八月,朔日雨,俗謂之龍口。果至次年二月不雨,十縣(當時惠州府治十縣)田禾枯死,歸善尤甚。 萬歷三十六年(1608年)夏 歸善縣大旱。翌年五月,續(xù)遇大旱。 天啟三年(1623年) 設平海左營三哨,駐軍官兵360人,護衛(wèi)平海;另調(diào)派閩兵600名,駐守平海、魚后 門、大鵬等地海防。 崇禎二年(1629年) 歸善縣大旱。 崇禎三年(1630年) 旱災瀕見,疫疬流行,盜賊充斥,歸善大饑。 崇禎五年(1632年) 同知黃朝選倡議捐資修平山金斗水橋。 是年 白云(今稔山鎮(zhèn)白云管理區(qū))駐兵嘩變,左營的精兵響應附從,突襲平山。派兵擒獲叛軍頭目劉祿、賴爵,斬首示眾。 清 朝 順治十三年(1656年)正月 歸善下大雪,雪深三、四寸,為歸 善縣歷史罕見。 清初(1644年)起 沿海港灣漁民開始以海水養(yǎng)殖,中期始養(yǎng)蚶,至清光緒年間(1875~1908年)養(yǎng)蠔。 康熙元年(1662年) 興建梁化圩。 康熙三年(1664年) 歸善縣境大旱,冬十月出彗星,十一月復見。 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 歸善縣于蘇祠側(cè)邊、府城、碧甲、水東、平山、平政、欣樂、內(nèi)外管等地共七處設立義學。每季一次考試,每月上課,并給嘗錢。 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 設粵海關(guān),惠州設總口,在平海設分口,負責征稅。 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 歸善遇大旱。 是年 梁化建就四座古廟(宮)—東岳廟、馬王廟、倉圣廟、文昌宮。 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八月 平山遭遇強臺風和大洪水之災。水仙爺渡一棵百年古榕樹被沖倒入水,隨波漂流,民房倒塌無數(shù)。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間(1704—1715年) 大鵬守備協(xié)標右營移駐平山后,轉(zhuǎn)駐飯羅崗(今惠東縣稔山鎮(zhèn)范和管理區(qū)),及至乾隆八年(1743年),為歸善縣城守營,共有官兵584人。 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 順德協(xié)標游擊左營移駐平海,集官兵838名。 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 歸善縣在平海設置鹽課司駐平海所,并改鹽場商辦為平海所督收鹽斤與征解鹽鈔。 是年 由總督楊琳親自勘測,在大星山島東西各建炮臺。重修平海城,城墻周圍八十九丈三尺,內(nèi)駐千總一員。 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五月 歸善颶風,后繼淫雨,覆沉商船、漁船282艘,溺死20余人,夜半海水泛濫,浪高數(shù)丈,瀕 海居民漂沒無算。 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 重修大星山炮臺、營房。 康熙六十年(1721年) 歸善大旱。 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 歸善知縣孫能寬在平山東岳廟創(chuàng)辦“西江書舍”,免費招收西枝江一帶窮人子弟入學,有“西江義學”之稱。 是年 平海設義學。 雍正二年(1724年) 大洲(鹽)場由淡水場分出委員(乾隆二十一年改設大使)管理。 雍正八年(1730年) 設平山巡司衙。 是年 歸善縣在平海城設立鹽課司,并設駐巡檢一員、皂隸(衙役)二名。同年,官府奉旨免繳全年錢糧。 雍正十年(1732年) 歸善縣平海鹽課司改歸淡水(時駐今平海鎮(zhèn))場鹽管轄,并派大使謝應翰為大洲柵、碧甲柵(場鹽)委員。 雍正十二年(1734年)二月 歸善縣丞移駐惠州府城,欣樂司巡檢官移駐三棟圩,內(nèi)外二司巡檢官移駐梁化圩。 雍正十三年(1735年) 歸善縣開征海港捕魚水稅(縣境只就平海徑設卡征收)。征起稅銀80兩,平海所征收地租銀6.96兩,捷勝所徑征地租銀4.25兩,鹽牙餉銀起征31.5兩,以及契稅等稅捐項目。同年,歸善縣僅有安墩洋烏潭鐵爐一座,爐商張玉磷納餉銀53兩。及至乾隆二十五年(1760)年,因山光礦盡,詳奉咨準,豁除餉銀無征。 乾隆元年(1736年) 免十年前所欠舊糧,給60歲以上老者發(fā)布匹和糧食。歸善知縣私立陋規(guī),增加額征十數(shù)倍,鄰縣效仿,悉數(shù)豁免。 乾隆四年(1739年) 平山西江書舍改名為西江書院,實行義學興教,凡有志求學上進的西枝江沿岸青年,經(jīng)考試錄取后,均可得到經(jīng)濟上的資助。 乾隆五年(1740年) 碧甲(鹽)柵由淡水場分出委員管理。 乾隆十九年(1754年) 平海司古灶村(今港口鎮(zhèn))村民開始筑海堤圍墾鹽田。 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 惠州轄區(qū)旱災,饑疫。九月,隕霜殺禾,后饑荒不斷,民不聊生。 是年 大洲(鹽)柵,由大洲場分出委員管理鹽務。 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秋 梁化鄉(xiāng)星湖村興建七星墩陂(大陂)灌田。及后又于其下游關(guān)爺廟腳下與橫山下增筑隔頭陂和翻江陂,共灌田一千六百畝,效益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 是年 歸善縣春旱,大饑,斗米錢三百余,各屬開倉平糶。 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六月 歸善縣遭大水災之禍。西江(今西枝江)、淡水、平山、多祝等處從山上地下涌瀑出水,水甚寒冷,水勢橫注合山門,倒瀉橫瀝,合東江泛濫入城,一晝夜?jié)q高三、四丈,舟從城垛出入者五日,直至縣堂。倉庫之谷被淹者數(shù)千石;兩江水相互洶涌沖壓,漂沒田廬無數(shù);房屋坍塌六七百間。當年洪峰較之清雍正丙午(1726年)水位高三尺余。稱為癸巳水。 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 歸善鹽場,從前商辦;自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裁場商發(fā)帑收鹽,改鹽課司,駐平海城督收鹽斤。至雍正十年(1732年)又改鹽課司為淡水場鹽大使。自謝應翰始,大洲柵、碧甲柵皆委員。 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 高潭鄉(xiāng)井湖村(今寶口鎮(zhèn)轄)用黃泥砌結(jié)河卵石建成錫麻陂。該陂于1972年再改用水泥沙漿砌卵石,引水渠長7.5公里,受益7個村,灌田385畝。 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 裁大洲(鹽)柵,仍歸屬大洲(鹽)場。 道光四年(1824年) 建梁化育嬰堂。 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春 惠州大旱,處處竹花結(jié)實。夏,歸善縣西枝江沿岸諸鄉(xiāng)續(xù)旱,早稻田禾普遍枯死。 是年 多祝讀光村(今增光鎮(zhèn)屬)因農(nóng)民爭山,引起亂砍林木,將其石狹坑的樹木砍光,造成連年水土流失。 咸豐二年(1852年) 清代文人學士傅維為巽寮鳳池小島(今惠東縣名勝古跡保護點之一)題詞:“日暖鳳池”。 咸豐四年(1854年)五月三十一日 許李先、羅亞添等,聚眾拜盟,名“三點會”,集千余人,在梁化大禾洞等地駐營。六月占據(jù)平山,七月,在平潭三角湖與翟火姑會合。 是年 平山圩內(nèi)發(fā)生一場大火災,洪堂市(今平山鎮(zhèn)餅街)店鋪民居數(shù)十家均毀于大火。 咸豐五年(1855年)八月 惠州連降暴雨,西枝江水急漲,釀成東江大水,許多田禾被淹失收。 咸豐六年(1856年)六月 惠州續(xù)遭大水災。 咸豐七年(1857年)春、夏兩季 歸善等縣出現(xiàn)嚴重饑荒?;葜菀欢访變r值一千文,貧民賣兒賣女,逃荒乞食,常有人餓死路邊。 同治年間(1862—1874年) 首次在山區(qū)石湖壩(今惠東縣石塘鎮(zhèn))開采石灰石,當?shù)剞r(nóng)民把石灰石制成肥料施用,取得良好效果。 同治元年(1862年) 歸善縣宰,派杜福和率衙役到多祝升平約征收厘捐,并隨意增收鉎鍋、籮簍等日常用品捐稅各一厘,群眾為之嘩然。升平約主蔡應林、肖獻章得群眾投訴,授命奪回苛收財物,農(nóng)民蜂擁至營盤頭渡口,圍攻縣宰差船,迫使杜福和棄船逃走。歸善縣宰聞報后,親率兵丁往升平約問罪。蔡應林等派人到安墩請御封附王古隆賢(原太平天國將領)協(xié)助抗爭。古呵斥縣宰,縣宰懾于附王和群眾聲威,遂率眾退回惠州,風波告息,且日后厘捐也無人過問。 同治三年(1864年)七月 惠州大水。自正月至七月雨無間,雖盛夏晨暮猶寒。十四日一晝夜,洪水漲達二丈余,縣城雉堞盡沒,府城西門不沒者尺許;西江村市田廬漂沒無算,水面遍布浮尸,城廂內(nèi)外房屋坍塌數(shù)千間,夏稻失收。論者謂之是年水患,民眾受害更慘于癸巳(1773年)水,稱甲子水。秋八月不雨,十月始雨,晚禾歉收。 同治六年(1867年)冬 歸善縣干旱,麥失收。 同治七年(1868年) 梁化分別于甘竹河岸、黎光、齊眉塘三處建造寶塔三座。 同治八年(1869年) 平海巡政廳羅澤高在位于平海城郊的龍泉寺(今平海中學后山)題寫鐫刻的《龍泉》兩字,高3.5米,寬2.3米。 同治九年(1870年)冬 歸善縣境蝗蟲成災,數(shù)日而沒,稻禾遭損無數(shù)。 同治十年(1871年)春 干旱,早稻歉收;夏歷六月,大水,東江水位比甲子年僅低一尺;七、八月又漲水兩次;冬十月,刮大風,莊稼受損,晚稻失收。 同治十一年(1872年)春 惠州轄區(qū)鬧大饑荒。 光緒年間(約1875年) 英國人在今惠東石塘田子尾銀山瀝開采錫礦,歷經(jīng)十多年。后由藍塘林鄧(資本家)接連開采。其時,流傳盛名一時的老錫榮瓶,就是從該處開采的錫礦煉制而成的。至民國時期,國民黨軍隊派工兵在仙女峰山麓石塘子開采過銻礦,后因窿洞崩塌 ,約于1890年而停止開采。 光緒二年(1876年)三月 外地人余得萌串聯(lián)平山、馬鞍等地黨徒,準備在平潭合山門揭竽而起,事因泄密,余得萌被捕殺而黨徒潰散。 光緒十年(1884年)二月二十一日 稔山“三點會”聚眾數(shù)千人,抗拒軍官?;葜輩f(xié)副將王榮武、參將范幫達帶隊前往查辦,歷戰(zhàn)受傷,二人均暫革職,留營效力。知縣鄒之麟未能預防,被撤職。 光緒二十年(1894年) 清政府向日本宣戰(zhàn),派黑旗軍頭目劉永福赴臺南作戰(zhàn)。因臺北清軍不戰(zhàn)而潰,黑旗軍孤軍無援,餉盡彈絕,劉永福與師爺劉云階(惠東多祝籍)于次年10月化裝成平民,乘外輪逃到廈門,再輾轉(zhuǎn)回到惠東三多祝劉云階家閑居一年。 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 白花鄉(xiāng)發(fā)生天花疫病,死亡2000余人;隨后平海、港口、吉隆、黃埠、稔山、鐵涌、多祝、梁化、平山等地均有天花流行。 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 在今惠東域內(nèi)的平山、稔山、平海、白花、新庵、雙金等地鼠疫流行,死亡人數(shù)眾多。平海中心街原保豐商店有8名工人,因患此病死亡7人,僅1人幸免。 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十月 孫中山在惠陽三洲田村舉行起義,反抗清朝封建統(tǒng)治。鄭仕良率領起義軍奪取新田(今寶安縣城),轉(zhuǎn)戰(zhàn)麻溪、三棟、永湖、新圩、鎮(zhèn)隆、平潭、梁化、黃沙洋(今多祝黃獅)等地,后進駐多祝。是時,起義軍達2萬之眾。 是月 孫中山派日本人山田良政從香港到多祝(今惠東縣多祝鎮(zhèn)),向起義軍首領鄭仕良傳達命令。山田良政在撤退的戰(zhàn)斗中迷路,后遭清軍捕殺于多祝圩下西門草坪。 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 歸善縣鹽司官進稔山(時稱碧甲場)向鹽民追逼官鹽,規(guī)定按鹽田成數(shù)攤派稅鹽,由于當年鹽產(chǎn)失收,鹽民無法納稅,鹽司官即帶捕丁(衙役)到鹽村捕人;一時激起鹽民群起反抗,把鹽司官的官轎砸爛,拖鹽司官下轎,并與之據(jù)理力爭。后來,鹽司官懾于群眾力量,只好減征稅鹽。 是年十二月十九日 建立惠州郵務局。 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 鼠疫在平山、稔山、平海等地流行。平山死亡200多人,稔山死亡400多人,平海死亡80多人。 光緒三十年(1904年) 霍亂疫病在平山大流行,患病者1000多人,死亡700余人。 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 廣東大埔縣人張弼士在平海碧甲建廠開采石英砂,制造日用玻璃運銷香港。 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 平山望牛崗發(fā)生霍亂病患者500余人,死亡300多人。 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 多祝鼠疫流行,死亡300余人。 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三月 羅仲霍(白花蘇茅壟人)由南洋到香港,與黃興等籌劃廣州起義事宜。于當年參加“三·二九”廣州起義時不幸被捕,遭清兵殺害,就義時年僅30歲,葬于廣州黃花崗,為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。 是年 霍亂疫病在平海城(古稱)區(qū)流行,城內(nèi)有250多人發(fā)病,死亡100余人。胡角村杜其一家9人,三天內(nèi)全部患病死亡。
|